《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近期重点工作的意见》(鄂政发[2005]29号)下发后,省发展改革委认真抓好贯彻落实工作。
一、做好节约型社会建设试点示范项目的实施。为促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调整集中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和引导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示范项目,已编制下达2005年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专项资金计划,共安排示范项目11个,项目总投资40994万元,其中银行贷款11086万元,企业自筹29908万元,省统筹补助资金270万元。明年继续加大对节能与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安排一批示范项目建设。抓紧组织一批项目,申报2006年国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专项和第二批循环经济试点。
二、抓紧实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项目建设。重点是风电、秸秆发电、垃圾发电和沼气工程建设。通山九宫山风电建设项目一期工程2006年建成发电;二期工程建设规模20MW,总投资17000万元,2007年开工。利川齐跃山风力发电项目一期建设规模40MW,总投资40000万元,2006年开工。仙桃市秸秆发电试点项目2006年开工建设。
三、认真组织实施“50家企业节能工程”。结合全省“三个三工程”的实施,以冶金、石化、建材、电力等重点耗能行业中年耗能总量在10万吨标准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在组织各地及企业自愿推荐和申报的基础上,已选定50家企业,并制订了“50家企业节能工程”实施方案,明确了总体要求、节能目标、重点工作、保障措施及实施步骤,经省政府批准后,认真组织落实。
四、加强节能监测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已拟定了全省节能监测和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提出了建设的原则、目标、主要内容、保障措施及分年度计划,加快组织实施。
五、加快发展电气化铁路和车用乙醇汽油试点推广工作。会同省电力公司已完成我省境内电气化铁路配套供电专题研究,供电配套工程按铁路建设进度分年列入了建设计划,加快实施进度。制订了《湖北省推广和使用车用乙醇汽油试点办法》,省政府以第282号令颁发,规定从2005年12月1日起开始,试点区域内封闭使用车用乙醇汽油,到2005年12月31日停止销售无铅汽油。目前,试点区域内大部分加油站已开始销售乙醇汽油,各项工作运行平稳、进展顺利。
六、推进节水技术改造。省里抓好30家重点耗水企业,试行取水定额管理,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2006年30家重点耗水企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提高1个百分点。在利用国债资金对地级市的供水老管网进行改造的同时,逐步将城市供水老管网改造工作延伸到县,今年已安排嘉鱼县城区供水老管网改造试点项目建设,明年将扩大试点项目建设范围。加强农业节水灌溉建设,推进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和节水增效示范工程建设。
七、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根据省政府要求,我委会同有关部门已提出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实施意见》,经省政府审定后,抓紧制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计划和循环经济试点方案,着力抓好企业、园区和城市(或社区)循环经济试点示范工作。积极抓好几个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试点企业和园区,迎接国家明年在我省举办的第三届中国循环经济发展论坛年会。
八、加强资源综合利用。继续做好资源综合利用企业的申报和认定工作,健全对认定企业的管理制度,重点推荐认定一批资源综合利用的大型企业,推动大型企业享受国家优惠政策支持。加大磷矿资源的管理,省对磷矿开采实行总量控制,开采指标分年度下达至开采企业,并对矿山储量进行核查,对超量开采的补交有关税费,并相应核减下年指标。研究制定新的磷矿销售管理办法,以开采许可证、开采计划、加工生产许可证为依据进行磷矿销售。加强共伴生矿、低品位矿和尾矿技术开发和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排放。大力开展粉煤灰、煤矸石、硫石膏和冶金、化工废渣及有机废水综合利用,提高深加工水平和资源综合利用率。以再生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及电子产品回收利用为重点,积极创造条件建设废旧家电、电子产品回收利用试点企业,推进再生资源循环和回收利用。
九、广泛深入开展资源节约宣传活动。会同省委宣传部协调、落实关于建设节约型社会活动的宣传报告方案和措施。开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研讨和交流活动,组织先进典型推广现场会和技术交流会。按照简明、节俭和充分反映湖北特点、亮点的原则,组织好参加今年12月份在北京举办的全国建设节约型社会展览工作。按照国家确定的宣传主题,深入开展“资源节约行”活动,办好2006年全省节能宣传周。
十、加强对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的具体组织和协调。根据省政府关于“建立做好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的要求,经与有关部门协商,省发展改革委草拟了建设节约型社会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联席会议的主要职能、成员单位名单、工作规则和工作要求,已上报省政府审定且已获批复。省发展改革委作为召集人,要按照省政府提出的“每年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要求,积极会同各成员单位,切实履行职责,具体做好指导、协调和督查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