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政策 首页行业政策

【地方政策法规】重庆市中长期能源发展思路

时间:2011-05-13 发布者:管理员 浏览次数:1679

重庆市中长期能源发展思路
2011-05-13  重庆市发展改革委


    一、“十一五”重庆能源发展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重庆市社会经济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迈上27000元台阶,能源行业为重庆经济高速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电力系统更趋完善。“十一五”期间全市装机容量翻了一番,达1167万千瓦。全市发电量由2005年251亿千瓦时增长到2010年的475亿千瓦时,年均增长13.65%。电网主网架明显加强,完成了220千伏向500千伏过渡,建成500千伏“日”字型双环网,与周边各电网间联系更加紧密。220千伏主干网络覆盖全市大部分地区,并在“一小时经济圈”内形成了联系较紧密的220千伏双回供电环网。

    煤炭行业整合成效显著。“十一五”期间整顿关闭900多对小煤矿,通过技改扩能和新建矿井,新增产能1200万吨/年,煤炭行业集中度和生产企业整体技术水平大幅提高,全市煤炭生产量稳定在4000万吨左右。资源勘探投入逐年增加,新增探明储量2.25亿吨。煤炭安全改造力度加大,安全生产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

    油气供应能力进一步加强。分别与中石油集团和中石化集团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增强全市天然气保障来源。建成了中石化“川气东送”重庆支线及南川延长线工程,拓展了天然气供应新气源。全市40个区县有39个使用了天然气,城镇天然气居民用户达270万户。成品油供应量不断攀升,从2005年251万吨增加到2010年460万吨,年均增长幅度接近13%。

    能源消费结构和利用效率逐步优化提高。“十一五”重庆市能源消费总量在大幅度提高的同时,各能源品种消费量保持了均衡增长,并逐步优化。全市天然气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12.4%,高于全国3.8%的平均水平。大力推进水电、风电、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全市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495万千瓦,占总装机容量42%,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在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的背景下,五年来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9%,超计划完成任务。

    能源战略合作取得积极成果。为谋求全市能源长远保障,根据自身能源需求和周边省区能源资源状况,加强了与能源资源丰富省份的合作,签订了渝疆、渝陕、渝黔能源合作协议。积极推动“疆煤入渝”合作,落实市属能源集团在新疆20亿吨煤炭资源开发权。统筹对外能源合作与自有电力建设,按照“输煤输电并举”原则推动贵州习水二郎电厂、陕西安康电厂项目。积极推进中缅原油管道延伸入渝并配套建设千万吨炼油项目。

    二、当前重庆能源供求形势和面临的主要矛盾

    (一)当前能源供求形势

    随着全国宏观经济的恢复增长,重庆正在向成为西部重要增长极的目标快速前进,能源消耗增加较快。2010年全市统调电网最高负荷创历史新高达到1025万千瓦,同比增长15.7%。

    全市全社会用电量为620亿千瓦时,增长16%,外购电量121亿千瓦时,同比增加30%。去冬今春,我市出现自2007年夏季以来第一次大面积缺电,日限电最大负荷127万千瓦。1月份全网共出现22天拉闸限电,电力保障压力巨大。2010年全市生产原煤4300万吨,其中,国有重点煤矿生产原煤1300万吨。区县煤矿生产原煤3000万吨。全市消耗煤炭4769万吨,其中,电煤消耗1540万吨左右。煤炭净调入形势全面形成,累计净调入420万吨。2010年全市产气75亿立方米,中石油、中石化全年供重庆市天然气58亿立方米。由于我市经济的复苏和城镇化步伐加快,建材行业和轻工业用气呈现较大幅度增长,用气紧张局面仍将长期持续。

    (二)面临的主要矛盾

    能源需求惯性高增长,并将长期持续。“十一五”期间,重庆能源消费逐年增长,从2006年的4200万吨标准煤增加到2010年的5800万吨标准煤,年均增长速度8.2%。根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将超过15000亿元,年均增长12.5%,工业总产值将达25000亿元,城镇化率达到60%。随着我市发展瓶颈的突破,我国东部沿海产业向重庆加快转移趋势将更加明显。在经济快速发展情景下,充分考虑节能减排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预计2015年全市能源需求总量也将接近1亿吨标准煤。

    自身资源有限,对外依存度提高。重庆市天然气储量较为丰富,拥有一定数量煤炭资源和水能资源。探明天然气储量3650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2678亿立方米,但近年来产量衰减初现苗头。探明煤炭资源储量30.49亿吨,人均保有煤炭资源储量仅76吨,后备资源储量不足。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2300万千瓦,其中经济可开发量为820万千瓦,目前,已开发水电容量为488万千瓦。2010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总量达到4400万吨标准煤,但自有能源保障程度低于80%。“十二五”全市新增能源需求大部分需从市外调入,能源对外依存度将接近50%。重庆市由能源自给自足地区转变为能源输入地区。

    能源加工能力总量有限,结构尚需优化。“十一五”我市能源生产加工能力虽实现长足发展,但相对于经济发展速度总量仍然有限。2010年底,全市电力装机容量达到1167万千瓦,但同年全市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250万千瓦,电力系统满负荷运行,应对突发事件能力较弱。风电、生物质能、剩余水电资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受成本制约进度不快,总量不大。煤矿生产能力新增1000万吨,但由于煤矿安全生产形势严峻,全市关闭一大批小煤矿,煤炭生产总量难以进一步提升。

    在国家能源保障定位中地位较低,仅靠自力更生保障难度大。我国能源资源和能源需求存在地区分布不均衡特点,形成了“北煤南运、西煤东运”、“西电东送”和“西气东输”的能源配置格局。长期以来重庆被国家定位为“自给自足”地区,缺乏国家层面的保障机制。国内各能源输入大省之间围绕能源资源的竞争加剧,优质能源资源被优先配置给沿海发达省市。重庆市在全国能源战略中既不是重要的能源生产基地,也不是重点能源保障市场,处于边缘地位。要突破国家现有能源资源配置格局,解决长期存在的能源价格洼地、能源市场配置机制以及经济承受能力等矛盾,仅靠重庆自身能力十分困难。

    三、重庆市中长期能源发展思路和主要任务

    为保障重庆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发展导航定位的“314”总体部署,加快“五个重庆”和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建设,重庆能源发展将统筹加强自身建设和扩大开放,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挖掘本地资源潜力,提高开发利用水平,加强区域能源合作,建立以电力为核心,煤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可靠、经济、清洁、低碳的多元化重庆能源保障体系,走出一条高效节能、内涵发展与外延扩张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支撑全市经济社会发展。

    (一)发展思路

    “十二五”是重庆市能源发展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必须把满足当前平稳较快发展的能源需求和构筑有利于长远发展的能源保障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推动重庆能源发展战略的转变。正视重庆市能源缺乏地区特点和已成为能源调入地区的现实,巩固市内能源资源开发,积极拓展周边能源区域合作,建立和完善品种和渠道多元化的能源输入网络,防范能源风险,提高能源供应安全保障机制;优化和调整能源利用政策,逐步完善能源价格体系,强化能源需求侧管理,科学调控能源生产、输入和消费,保障全市能源供需基本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坚持节能优先,加快推进能源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提高能源效率,降低能源环境污染,促进能源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煤炭绿色生产与清洁利用,积极发展水电、核电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强化天然气利用,形成以电力为核心,煤为基础,天然气为补充的可靠、经济、清洁、低碳的多元化能源保障体系。

    (二)主要任务

    ——煤炭。优化发展煤炭产业,大力促进煤炭绿色生产与清洁利用,鼓励洁净煤技术和煤炭高效利用技术应用;加大煤炭结构调整力度,合理调控煤炭消费,限制发展高耗煤产业,降低对煤炭的依赖,减轻煤炭生产、运输压力和环境问题。

    坚持开发与保护、生产与调入统筹平衡的煤炭产业发展原则,合理控制全市煤炭年生产量在4000万吨左右;进一步加强境内煤炭资源勘探工作,探明彭水、石柱、城口等重点地区煤炭资源情况,加强生产矿井深部资源的勘探工作,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稳固市内煤炭自我保障能力。增强市外煤炭资源调入力度,做好外来煤炭入渝通道建设,建设两个千万吨级煤炭储运基地,最终形成9000—10000万吨的供给保障能力。争取将“疆煤入渝”纳入国家“疆煤东运”发展部署,并将重庆纳入国家煤炭平衡范畴,积极与周边省份和大型能源企业建立煤炭输入战略合作关系,形成以新疆为主体,陕西、贵州、甘肃为补充的“1+3”煤炭输入格局,建设国家级煤炭储备基地和转运中心。

    继续支持市内重点煤炭企业科学发展,采矿权向大中型煤炭企业集中,发挥煤炭供应主渠道的作用;优化煤炭产业结构,淘汰落后产能,继续关闭生产条件差、灾害多、安全保障差的矿井,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保障。加强安全生产管理,煤炭百万吨死亡率降低到3以下。适时推进煤基多联产利用,降低污染排放提高能源转化效率;继续支持煤层气抽采利用,鼓励发展煤层气发电和提纯液化,加强煤层气输送管道和储气能力建设,将煤层气的利用率提高到85%。

    ——电网。加强电网建设,按照适度超前原则优化电网布局,确保电网和电源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智能电网建设,实现电能资源优化配置;优化和健全外来电力输入通道,增加受电来源,控制单个通道送电规模,降低电网风险。

    提升西南水电消纳通道能力,推进四川雅安—重庆—湖北—南京1000千伏交流特高压输变电工程建设;不断强化重庆电网500千伏网架结构,一小时经济圈内积极稳妥推进500千伏电网深入中心城市,重点向渝西地区延伸,两翼地区着重解决网架薄弱供电可靠性差等问题。充分考虑500/220千伏电磁环网解环,进一步提高电网运行可靠性,形成以500千伏电网为骨干、分层分区、外部电源独立分散接入、以负荷为中心的受端电网;充分重视重庆电网受端系统的重要性,建立充足合理的无功容量储备。

    从发输变配用及调度各环节和通信信息平台,全面加强智能电网建设,以实现电网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为目标,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统一融合,将重庆电网建设成坚强自愈、集成优化、兼容互动、清洁经济的国内外一流的智能电网。加强配电网络薄弱环节的建设和改造,全面提高配电网供电能力和供电可靠性。降低电网损耗,提高电网运行效率和电网安全可靠性。服务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改善城乡用电条件,加强农村地区的电网建设,积极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按照公平自愿的原则推动小水电、矿区等小供区电力体制改革。有序规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探索分布式供能系统发展。

    ——电源。加快电源结构调整,优化电源布局,形成多元化的电力保障格局。挖掘水电开发潜力,提高全市水电开发品质,新增水电装机容量165万千瓦;积极推进长江重要梯级和乌江银盘、白马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创新水电开发机制,推进流域精细化开发,规范小水电流域开发秩序,积极整合水电资源,鼓励有实力的发电企业在我市实施流域整体开发;优化水电站开发方案和工程总体布置,开展老旧电站扩能技改,有效提高发电量。坚定不移加快推进重庆核电项目,确保进入国家规划并开工建设。优化发展燃煤发电,开工建设石柱电厂、合川双槐电厂二期、习水二郎电厂、安康电厂等项目,力争新增装机容量798万千瓦;原则上不再依托自有煤炭资源规划燃煤发电项目,鼓励通过市场换资源的方式在周边煤炭资源丰富地区以“点对网”建设燃煤发电项目,鼓励利用外来煤炭适当建设路口燃煤发电项目;适时启动IGCC电站建设,继续实施“上大压小”,在国家和市级规划的工业园区,适度发展热电联产。重视提高电源调峰能力,做好全市抽水蓄能电站选点规划,开工建设綦江抽水蓄能电站。根据国内和我市天然气供应形势,适时启动天然气发电项目前期工作,加强煤层气发电。

    ——天然气和成品油。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天然气消费结构,引导天然气产业科学发展。加快全市天然气主干管网建设,在核心地区形成环网,提高全市天然气供应覆盖能力,全市城镇气化率达到80%以上。加强天然气资源勘探,加强天然气储备,力争新增重庆境内天然气探明储量1200亿立方米,其中可采储量610亿立方米。重庆境内天然气年产量达到100亿立方米以上。支持中石油、中石化在我市的天然气勘探开发及输气管网建设。建设江津—纳溪、自贡—隆昌—荣昌—永川、渝东南天然气等输气管道工程。通过建设中卫至贵阳天然气管网、相国寺地下储气库项目和铜锣峡地下储气库项目、都市圈外环管网、LNG接收站等工程,结合已建成的川气东送重庆支线及延长线工程构筑重庆天然气保障主干网络。统筹城乡发展,提高民用天然气普及率,改善民生。加强CNG加气站建设,提高CNG加气保障能力,积极推进LNG的利用。

    加快推进中缅油管道昆明至重庆段工程及千万吨炼油项目建设;通过建设贵阳至重庆成品油管线,扩充兰成渝管道向重庆的输送量,增加兰郑长管道经铁路或水路向重庆供应成品油,形成“管道为主、铁路为辅、水路补充”的重庆市成品油保障网络;加强全市成品油储备设施建设,利用综合交通区位优势争取国家在西南地区的原油或成品油战略储备基地选址重庆。通过扩容或新建伏牛溪、朝阳河、唐家沱、涪陵等多座油库,总库容达到90万立方米,具备保障重庆市场900万吨成品油的供应能力。

    ——新能源和非水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绿色和低碳技术为特征的新兴能源产业发展,努力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量的比重,“十二五”末力争达到13%以上。有效利用风能资源,合理规划风电项目,研究制定鼓励风电开发的政策和开发模式,大力推进风电场建设;建设奉节、石柱、巫溪、酉阳、万盛、丰都等风电项目装机容量约50万千瓦。积极推进生物质能发电项目,结合林权流转,充分利用宜林荒山荒地开展能源林建设,在秸秆、林木废弃物集中的区县布局一批生物质能发电工程,规划建设容量达到20万千瓦。大力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工业和城市污废水沼气发电工程。大力发展页岩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编制页岩气发展专项规划。积极推进垃圾填埋场沼气回收发电项目,在资源环境条件都允许的地方规划建设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开展燃料乙醇等生物质液体燃料的前期工作。适度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上网电价。制订补贴政策鼓励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密切的太阳能、小水电、沼气、生物质气化等分布式能源发展。